
海原非遗产品展示。

非遗剪纸。

“花儿”舞蹈优美灵动。

“单亲云爸”张学云直播为海原香水梨带货。

社火表演。
冬闲时节,海原县树台乡秀梅文化大院又热闹了起来,11月16日,几位票友在这里唱起了秦腔;当日,西安镇盐池村来了一群作家,和农民拉家常、聊创作……在宁夏中部干旱带的黄土地上,海原县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根基,催生了一场覆盖城乡、全民参与的新大众文艺热潮。
非遗创新焕活传统文脉,自媒体达人镜头定格乡土风情,文化大院搭起百姓舞台,农民作家书写时代变迁,社区活动凝聚邻里温情,多元主体共同勾勒出一幅“人人都是创作者,处处皆是文艺场”的生动图景。
传统非遗“破圈”新生
“花儿”从黄土地唱到央视春晚
“乡村振兴政策好,老百姓的日子比蜜甜……”在海原县关桥乡脱场村,“花儿支书”田玉荣的歌声在村部回荡。作为中卫市级“花儿”传承人,他将移风易俗、产业发展编进唱词,让古老歌谣焕发新生。
“用老百姓熟悉的调子,唱咱们身边的事,大家自然爱听、爱唱。”最近,田玉荣推出的新作《海原是家乡》在村民中广受欢迎。
非遗“破圈”现象正在海原形成。宁夏“花儿”传承人、海原姑娘黄亚将“花儿”唱进了央视春晚;青年歌唱演员撒丽娜与摇滚歌手跨界合作,将海原“花儿”融入现代音乐,受到全网点赞;银川艺术剧院独唱演员、宁夏“花儿”传承人张娜把“花儿”带上山西卫视综艺《歌从黄河来》的舞台,惊艳观众;30余名“花儿”传承人通过3个传承点,让婉转的唱腔漫出山野。
作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地,海原县拥有国家级、自治区级及县级非遗项目51项,涵盖音乐、舞蹈、手工艺等多个领域。
海原县千珍绣民族手工艺有限公司的非遗刺绣工艺带动上百人就业,“前店后厂”的非遗传承基地实现年产值近千万元;西安镇胡湾舞狮融合曹氏武术与社火技艺,70岁老者与4岁孩童同台传承,亮相全国社火大赛斩获佳绩;“云游非遗·畅享海原”视频号直播间里,剪纸、泥哇呜等传统手工艺品通过互联网走出家门。
从养家手艺到致富引擎,非遗正在这片土地上完成价值的重塑。
镜头刷新乡土认知
自媒体达人把海原秋天拍成“爆款”
在摄影爱好者“雨人伯”的镜头里,海原的秋天美得让人心醉——金黄的杨树林、湛蓝的天空、悠闲的羊群,构成了一幅幅静谧的乡村画卷。这条《秋韵海原》短视频,在抖音上获得了数十万点赞。
11月16日,南华山的积雪还未消融,“雨人伯”和伙伴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最佳拍摄位置。在南华山99号公路边,他架起无人机,沿着盘山路飞去。
“我想把家乡最美的一面展示给所有人看,让外面的人了解海原、来到海原。”“雨人伯”本名马国俊,在海原县交通运输局工作。平时忙于工作,业余时间拍摄,还与十几名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群宣传海原。
在自媒体时代,一批本土创作者正成为海原文艺传播的“轻骑兵”。“航拍海原”“时光李龙”等自媒体达人穿梭于田间地头和城市公园,用质朴的镜头语言展现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。
“单亲云爸”张学云的账号,不仅记录家庭生活的温馨日常,也记录他走进七营镇贝贝南瓜基地、北极村农田,直播推介荞麦面、苦荞茶、香水梨等农特产品的身影。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超过10万元,既让全国各地的粉丝尝到了海原绿色产品,也帮父老乡亲增收致富。
“今年双十一卖了20吨香水梨,很激动,不是因为卖得多,而是又为家乡做了一点贡献。之前,我得到了大家的帮助,现在,是我回馈家乡的时候。”张学云说。
从“光与电”到“数与网”,这些自媒体达人或独行创作,或组队攻坚,深耕自然风光、民俗风情、乡村变迁等题材,让海原故事在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。他们用最接地气的方式,刷新着外界对乡土的认知。
名家“草根”耕种文学
既记录时代变迁也书写生活点滴
11月16日,西安镇盐池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——作家白鸽。作为海原县“千名作家联千村(社区)进千校”行动的一员,她此行的目的是给村民讲授写作技巧。
看着在盐池村古城墙上朗诵的作家们,村民邓海林满眼羡慕,农闲或务工之余,他也会写一些文章,“盐池村在唐代就是皇家盐业生产基地,拥有千年历史,我想跟着这些作家学习怎么写作,让大家更加了解盐池村。”
“写作就是从生活中来,到生活中去。你们每个人的经历,都是最好的创作素材……”白鸽鼓励大家拿起笔,记录身边的点滴变化。
邓海林用笔认真记录,还打开了手机录音功能,对他来说,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“千名作家联千村(社区)进千校”行动是宁夏推动新大众文艺发展的重要举措。作家们深入基层,不仅采集创作素材,更有助于点燃群众的创作热情。
在这片黄土地上,土生土长的创作者们用文字记录着时代变迁。知名作家石舒清的《表弟》《地动》《西海固的事情》等作品感动了无数读者;王漫曦创作的《三遇集》《海原大地震记(口述志)》成为地方历史的文学见证;白鸽则长期聚焦乡村振兴题材,散文《富陵村纪事》《望海原》《震柳》描绘特色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活变迁,文风质朴、饱含深情。
更令人感动的是那些常年耕耘田间的“草根作家”。张利和侯鹏飞用诗歌和散文记录邻里温情与民俗风情,作品在村民间广为传阅;退休干部马卫民以诗歌为媒,将“花儿”歌词与现代流行曲融合,创作了《妹在海原等你来》《海原是家乡》等歌曲,让乡土语言焕发文艺光彩。
群众演给群众看
文化大院变身百姓“星光大道”
11月16日,海原县树台乡秀梅文化大院里,秦腔票友们又聚在一起排练。7年前,尹秀梅把自家房子改造成了文化大院,农闲时,30多位票友每周都会来此活动。
“唱戏让我们忘了劳累,心里痛快,尤其台下掌声响起后。”票友牛红粉说。她和魏艳彩都是50多岁的农妇,在这里找到了精神寄托。
在海原,这样的文化大院有105座,它们如星火遍布17个乡镇,串联起148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、150家农家书屋,织就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。
这些大院成为“群众演、演群众、演给群众看”的核心舞台。村民自编自导了30多部移风易俗主题小品、快板,将婚俗改革、民族团结等主题融入文艺创作。在“籽籽同心”惠民演出中,相关主题的节目占比超40%,让主旋律浸润民心。
魏氏皮影戏团开展“进校园”活动,1年演出80场;三河镇魔术团队赴四川绵阳学艺后登上跨县舞台,推动9项非遗项目融入日常活动。文化大院作为连接群众与文化资源的桥梁,让传统艺术扎根生活土壤,让乡风浸润文明之美。
记者手记:
从非遗工坊到自媒体直播间,从作家笔端到文化大院,海原的新大众文艺实践展现出一个鲜明特征:多元主体共同参与,传统文化与现代形式交融共生。
这场实践的背后,是文艺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生活的时代变迁。当农民成为作家,村民成为演员,非遗传承人成为“网红”,传统的文艺边界被打破,新的文艺生态正在形成。
近年来,海原县通过“政府搭台、群众主演、多元赋能”模式,成功激发基层文化创造力。选派21支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下沉基层,针对舞蹈编排、器乐培训等8大类需求提供“菜单式”辅导;建设31个文化资源共享村级服务点,通过线上预约、资源配送,延伸“十分钟文化圈”服务触角。
更重要的是,这场实践让文艺真正回归了本质——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,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表达;不是少数人的专属领域,而是大众共同参与的精神家园。它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生,让乡土生活在创作中绽放光彩,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文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。这正是新时代大众文艺的核心要义。(记者 段春 见习记者 李萌 文/图)